多米体育原标题:世界建筑导报 NO.213 先锋城市与创新建筑 —— 改开40年深圳建筑标志性成果概览
自1980年设市以来,深圳城市建筑不断进取与突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圳建筑具有高密度、高层数、高效率、多样化等众多特色,深圳经验为中国城乡建设发展,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40多年来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中外城市发展史奇迹。深圳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全国文明城市”、“设计之都”等荣誉称号。
深圳从当年南中国一个边陲渔村,一跃成为人口二千万大都市。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GDP年均增速超过23%,经济总量跻身中国前三,全球城市30强。
深圳40年发展可以划分为初创期(1979-1990)、快速发展期(1990-2000)、转型升级期(1990-2010)、成熟期(2010-至今)四个阶段。今日的深圳不但高楼林立,而且是一个宜居的花园之城、创新的设计之都。
深圳建筑在类型、品质、外观、环境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取得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的提升,并具有鲜明的高密度、高层数、高效率、多样化等特征。对深圳建筑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总结,对深圳和全国未来发展不无裨益。
随着深圳人口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住宅需求巨大,发展迅猛。据估算,深圳已建成住宅楼总量超过1千万套,面积超过6亿平方米。深圳住宅,从福利房、商品房多米体育、保障房到居民自建房,从别墅、洋房、高层到超高层,种类齐全。
1980年代初期,罗湖区首次建成近百米高层住宅。海丰苑(1984)、南洋大厦(1985)采用香港流行的住宅样式,明厨、明卫,每层8户,井字型塔楼。这种塔式住宅随后也被复制到北京等地,但因水土不服多米体育,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1980年代中期,滨河新村、园岭新村等福利房住区相继建成。设计打破国内惯常的行列式布局,单体自由组合,围合出大型中心花园,并设立二层连廊,实现人车分流,一时风头无两。随后十年,益田村、桃园村、梅林一村等一批大型福利房小区建成。梅林一村(1998)总建筑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被誉为“亚洲第一村”,并荣获“国际最适宜人居社区”、“最佳健康生活方式奖”等大奖。2003年之后,深圳终止了福利房建设。
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商品性住房改革探索,其创新的开发模式和设计理念,吸引国人目光。东湖丽苑(1981)是中国第一个商品房住宅区,第一个推行物业管理住区。东海花园(1997)布局灵活,大户型,豪华会所,精致与风格化立面外观,提升了高端商品房设计新标准。这种具有欧洲古典建筑装饰符号的住宅被冠以“欧陆风”,一度风靡全国。华侨城波托菲诺天鹅堡(2001年)在自然湖光景基础上,依照意大利波托菲诺小镇的风格而建造。此后,全国出现众多颇具异国情调住宅社区。
万科引进“新都市主义”理念,1999年推出万科四季花城(深大院设计)。选址位于城乡结合部,建筑密度低,环境休闲,小镇式生活配套齐全,大受市场欢迎。2000年获得住建部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小区”称号。此后,万科将四季花城系列推向了全国。
香榭里花园(1999)由12栋小高层住宅及一栋会所组成,小区低容积率(2.88),低密度(25%),建筑外观坚守现代简约风格。获得第三十六届“金块奖”,“全国优秀住宅社区环境”特别金奖。
万科第五园(2006)简化的徽派民居风格,在欧陆风势弱后,新中式住宅受到市场热捧。
2010年代是深圳超高层住宅发展期。由于深圳土地资源紧缺,规划用地容积率大为提升,超过100米的高度住宅大量建造。东海国际公寓(2014)308米,成为亚洲最高公寓建筑。白石洲旧改项目规划了高达75层的住宅,刷新住宅建筑高度。
深圳豪华住宅标准不断提升,蛇口伍兹公寓(2012)大量运用办公楼标准的幕墙,树立国际化、超高档住宅的新品质。深圳湾一号(2017)集办公、居住、酒店、商业于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主体建筑高度338米,曾位居“亚洲10大超级豪宅”第四名。
近年来,为减低高房价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深圳市政府大量建造社会保障性住房。
深圳超过200米高层建筑已超过150栋(2021年数据),数量居全球城市之首。建筑超高化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起到重用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令人担忧。
20 层的电子大厦(1983)是深圳第一栋高层办公楼。围绕电子大厦,逐渐兴起了华强北电子商圈,带动了深圳电子工商业的发展。
1985年,53层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竣工,总高160米,当时中国第一高楼。大厦由国内建筑师独立设计(总设计师朱振辉),率先引进花园式中庭、观光电梯、旋转餐厅等国外高层建筑时髦手法。施工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地王大厦(1996),69层,384米,保持深圳第一高楼15年之久。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深圳首批历史建筑,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
赛格广场大厦(2000,陈世民),72层,总高292米。当年深圳第二高楼。2021年发生晃动现象,拆除顶部天线年后,深圳超高层建筑发展进入快车道。京基100(2011),地上100层,441.8米,当年中国第三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2016,KPF),118层,高度599.1米,目前是深圳第一、中国第二、全球第四高楼。中国华润大厦(2018)地上66层,高度392.5米,获2019年度最佳高层建筑大奖。城脉中心(2022),388米,地上70层,地下7层 ,深圳第四高楼。腾讯新总部大楼(2018),248米,双塔组合,展现全球互联的理念。汉京金融中心(2017,汤姆梅恩)多米体育,359米,不规则的折叠外表,在深南大道旁鹤立鸡群。
2.3. 商业建筑--从百货公司到文娱商综合体深圳商业在短短几十年时间,追赶国内一线城市,跻身全国商业消费体验前列。深圳商业建筑在创新道路永不止步,不断给城市居民带来惊喜。
1985年深南天虹商场开业,其包罗万象、一应俱全的商品,创造了深圳乃至全国多个第一。1992年华润超市在深圳开设了爱华店,成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连锁超级市场。
1994年万佳百货在华强北正式开业,当天营业额创下深圳零售业最高记录。1996年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开张,成为中国第一家山姆会员商店,第一家会员制超市。1999年,东门商业步行街第一期改造工程全部竣工,老街广场和风貌街正式与市民见面,并成为深圳商贸业的一面旗帜。2002年中信城市广场开业,首度引进日本“西武百货”,开启深圳国际范的高端商场先河。
2000年后,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开启购物中心建设高潮时,深圳商场已经开始探索“微旅游”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模式。益田假日广场(2002),国内首家集体验式购物中心、生态写字楼、五星级主题酒店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综合体,后被评为国家五星购物中心。深圳万象城(2004)整合了百货公司、国际品牌旗舰店、时尚精品店、美食广场、室内溜冰场、电子游戏、多厅电影院等元素,为居民及游客提供一站式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被称为深圳最大、华南最好、全国最具示范效应的超大型室内购物中心。福田星河COCO Park(2006)为深圳第一个公园版情景式购物中心。深圳海岸城(2007),独创“双首层+退台连廊”设计,将商业、娱乐、餐饮、办公紧密结合,被誉为“深圳市西部最有创意的购物中心”。万象天地(2017)定位为“漫步式城市创作空间”,让市民找回“逛街”的漫步体验。深业上城(2018)以“公园之上”的生态面貌与LOFT小镇打造国际社区,成为最火的网红打卡地。天河城(2022)尝试购物中心与工业遗存共生,将原来金威啤酒厂造酒生产线改造为多元化的场所,集公共文化艺术展示、休闲娱乐、数字创意、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前海印里(2022)融合岭南风情文化,打造深圳少有的“庭院式”街区。首期由三大主题庭院和两大下沉广场组成,以岭南传统村落的空间脉络为设计灵感,采用村落的广场、巷里、庭院、屋檐等元素,营造出动线迂回、婉转相连、相互渗透的商业场景。
2.4. 教育建筑--从平面走向立体作为新兴城市,深圳的大学数量偏少,但校园各具特色,影响深远。
1983年深圳大学创立,1985年一期校园建成。结合地形地貌,校园以自由而不失秩序的布局,开放、自由、创新的姿态,吸引全国眼球,广受赞誉。2005年深圳大学主体建筑入选“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 。
深圳虚拟大学园(1999),按照“一园多校、市校共建”模式,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区,成为国家科教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先行示范区。
深圳大学城(2003)包含清华、北大、哈工大三个校区,一条架空走廊将教学、办公、礼堂、学生宿舍等串联起来。架空走廊也为师生提供了全天候交往空间。
2013年南方科技大学校园一期投入使用。校方明确以书院制为其教育载体,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在书院式方向大胆创新,为国内大学校园规划提供新的样本。此外,深圳大学西丽校区(2017)、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2017)、北理莫斯科大学(2018)等新校园规划各具特色,提升了国内高校规划设计水准。
除了大学校园,2010年后深圳中小学规划设计取得巨大突破。2017年福田区开始“新校园行动计划”,一批高颜值、高密度的新校园相继出现。如红岭实验小学(2019)、新沙小学(2021)。2021年南山区开展“百校焕新行动”,38所老旧学校实施了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被修缮,低效空间被激活,空间形象得以美化,师生们迎来了充满活力的“新”校园。
2.5. 医疗建筑--更人性、更温暖、更生态2000年之前,深圳医院建筑多为分散式园林布局。优点是建造成本低、环境优美,缺点是流线较长,较难满足现代医院高效率的功能要求。如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南山区人民医院、蛇口联合医院等。
1997年,国家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政策出台,许多设施老旧的大型医院开始了改扩建。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999)、南山区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2000)。医院建筑高层化、集中化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2年,深总院设计),在国内较早采用诊疗中心模式,简化就医流线,提高诊疗效率。一条宽28米的医院街串联起门诊各单元,形成有机整体。引入立体交通接驳系统,通过下沉庭院形成了双首层的交通,实现人车分流。结合深圳气候特点,将自然风、阳光、绿化引入院内,形成了生态型微循环系统。由于其创新设计和先进管理,该医院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医院标杆,吸引国内外同行参观学习。2018年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医院,2019年奖中国最美医院奖。
深圳新建医院规划兼顾园林布局与高层集中式布局的优点,即满足医疗功能流线要求,又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创造出优美的院区环境。如深圳市新华医院(2018-2022)、宝安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预计2025竣工)等。一批在建的医院项目获得国内外建筑设计方案大奖,如龙岗耳鼻咽喉医院迁址重建项目(预计2024),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工程(预计2025)。
2.6. 文化场馆--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1980年代,市政府投资兴建了电视台(1984)、深圳大学(1985)、体育馆(1985,2018损毁)、图书馆老馆(1986)、科学馆(1987,何镜堂)、博物馆老馆(1988)、大剧院(1989)、新闻文化中心等八大文化设施。填补了深圳文化建筑空白。随后十年,又增加一批文化建筑,如关山月美术馆(1997)、深圳画院(1997)、华夏艺术中心(1991)、何香凝美术馆(1997)等。
深圳市民中心(1998-2004,张国言)建设吸引全国关注。市民中心中部完全开敞,顶部巨大屋盖似大鹏展翅,成为深圳中心区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以市民中心为圆心,周围逐步建成文化中心、博物馆新馆、中心书城、会展中心、城市规划馆等众多重要文化建筑。
深圳文化中心(2006,矶崎新)包括图书馆和音乐厅两座建筑。深圳图书馆新馆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深圳音乐厅是国内最先进的纯自然声音乐厅之一。深圳会展中心(2004,gmp)是深圳市当年最大的单体建筑,东西长540米,南北宽282米,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深圳书城中心城(2006,黑川纪章),经营面积4.2万平方米,是世界单店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城。
2010年代,深圳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美术馆、博物馆。如大芬美术馆(2007,都市实践)、深圳华美术馆(2008),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2013,华艺),观澜中国版画博物馆(2014,中建),南山博物馆(2014),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17,蓝天组)。
2018年,深圳筹建“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设计方案已经全部出台。它们分别是:深圳歌剧院(让·努维尔)、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藤本壮介)、深圳创意设计馆(MAD)、国深博物馆(华南理工)、深圳科学技术馆新馆(ZAHA HADID)、深圳海洋博物馆(SANAA)、深圳自然博物馆(贝加艾奇)、深圳美术馆新馆(KSP)、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DOMINIQUE PERRAULT)、深圳音乐学院(DOMINIQUE PERRAULT)。新十大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之中,值得期待。
2.7. 体育建筑--从专业比赛到全民健身1985年深圳体育馆投入使用。体育馆外观方正,造形简约、宏伟。作为当年最大型综合性场馆,举办过众多体育、演艺活动。曾作为特区十周年、二十周年庆祝大会的主会场。遗憾的是在2018年改扩建中意外倒塌。
2002年建成的宝安区体育中心,由三场三馆组成(即体育场、网球场、游泳场、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其中体育场(法国莫尼)以深圳亚热带特有的竹林作为建筑设计灵感,通透的外围护“竹林”钢管柱幕墙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通风。体育场屋盖采用轻盈的膜结构使整个屋盖看上去犹如一朵巨大的浮云升腾于竹林之上。
2011年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召开。为此,市政府投资兴建了深圳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坪山体育馆等高标准的体育场馆。深圳大运中心位于龙岗区,一场两馆(主体育场、主体育馆、游泳馆)。主场馆(gmp)的钻石型玻璃屋盖造型独特,三座场馆犹如三颗巨型水晶石镶嵌在湖面上。
深圳湾体育馆中心(2011,佐藤),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员接待中心、全民健身设施及商业配套设施。是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要分会场,也是深圳的重点城市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其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被置于一个白色巨型网格状钢结构屋面下,颇似春蚕破茧多米体育,故又名春茧。
除了专业比赛性体育场馆,深圳还有大量群众性文化体育中心。已经投入使用的如福田文体中心(2012),南山文体中心(2014),龙华文体中心(2022),即将竣工的还有平湖文体中心,宝龙文体中心,粤海文体中心,大沙河文体中心等。
2.8. 交通、口岸建筑--数量、效率全国之最深圳交通类建筑种类多、数量大、设计独具匠心。深圳交通类建筑包括,火车站、机场、码头、地铁、口岸、交通枢纽等。
深圳火车站新站房(1990-1991,陈世民),单日可发送旅客10多万人次、接发列车200余趟。深圳新站建筑立面以平面浮雕的手法,表达展开的双臂欢迎四方宾朋的寓意,拱门顶部有题写的“深圳”二字,极为醒目。
深圳北站(2007-2011,深大院)是深圳市规模最大、接驳功能最齐全、客运量最大的综合铁路枢纽。深圳北站将公交、地铁、出租、长途客运、小汽车等城市交通整合一体,旅客在站内就可享受“零换乘”的便捷。福田站(2006-2015,深大院)也是接驳功能齐全的交通枢纽,地下二层候车室可同时容纳3000名旅客候车。岗厦北站(2016-2022)是目前,国内目前最大的轨道交通单体工程。结合地下空间体系、市政功能、轨道交通、文化景观等要素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四线合站”高效换乘。独特的圆型天窗,将自然光引入地下站台,因而被誉为“深圳之眼”。
深圳毗邻香港,成为中国口岸最多、出入境人流、车流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副省级城市。,深圳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共15个。其中:陆路口岸7个,分别是罗湖、文锦渡、皇岗、沙头角、深圳湾、福田、莲塘口岸;高铁口岸1个,为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水运口岸6个,分别是盐田港、大亚湾、蛇口(1981)、赤湾、妈湾、大铲湾口岸;航空口岸1个,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含福永)。
罗湖口岸联检大楼(1983-1985),建筑外观方正形体,黄色琉璃瓦檐口,彰显传统中式建筑的气势。罗湖口岸联检大楼主楼共十二层,是我国人流量第二大的陆路出入境口岸。深圳湾口岸联检大楼(2004-2007)是亚洲最大的客货综合性公路口岸,也是中国内地首次采用深港“一地两检”作业模式的口岸。莲塘口岸(货检2020,旅检2023)一站式通关,首创货检、旅检竖向上分离。
建设中的新皇岗口岸(2020-2023),其设计理念为“高效、兼容、绿色”,致力将皇岗口岸打造为高效便捷的出入境和立体综合交通枢纽,集商业、文化、生活于一体的未来口岸。出入境大厅和客车查验场地实行分层立体布置,摆脱车辆查验设在联检楼外的老模式。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1991年通航)是世界百强机场之一 。2013年T3航站楼建成通航(意大利福克萨斯),设计灵感来自海里游动的“大飞鱼”。2018年获“世界十大美丽机场”桂冠,2022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旅客、货邮件位居中国国第3位。截至2022年底,T4航站楼完成规划设计(RSHP中标),外观取名深圳之眼,计划在2025年建成使用。T4航站楼设计年旅客吞吐量3100万人次,楼内包含一万平方米的室内中心花园。
2016年,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正式开港,这是华南地区唯一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它可以停靠全球最大的邮轮,是深圳通连世界的“海上门户”。
2.9. 工业厂房改造--低调转身,变废为宝1980年代,深圳主要产业为“三来一补”低端制造业,到1990年代中期,深圳产业转型,电子、生物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而,早期的工业厂房都面临拆迁、改造问题。
华侨城创意园(2005,都市实践)的南北两片废弃厂房区,当时建筑师尝试一种国内鲜有的“LOFT改造模式”,规划上打通中心区大厂房,南北区贯通,建筑外观与空间采用朴素、粗野的工业风,这个改造深受艺术家和青年人士欢迎。自2006年正式挂牌以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吸引了近300家创意公司和艺术机构进驻,形成了融合“创意、设计、艺术”于一体的产业经济特色。
南海意库(2008),原为1980年代建造的“三洋厂房”,随着蛇口产业升级和外溢,原来的企业陆续搬出。2005年蛇口招商局对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将六幢旧厂房变身为花园式产业园区,既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又不失时机地注入新的创意元素。
蛇口价值工厂(2013),原址为1978年建成的广东浮法玻璃厂,是当时国内最大、最具现代化的浮法玻璃厂,曾获1988年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009年,玻璃厂因经营困难而停产。2013年深港双城双年展(深圳)主题演绎馆选址于此,组委会希望通过双年展,让处于边缘和转型中的蛇口工业区产生新的价值,把曾经全国最先进的玻璃工厂,打造为具有全新文化与商业模式的“蛇口价值工厂”。
此外,还有许多工业遗存成功改造案例,如华侨城华美术馆(2008)、深圳回酒店(2014)天河城购物中心(2022)等,均以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发出耀眼光芒。
2.10. 高层厂房--工业上楼,产城融合深圳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约一半土地处于生态控制线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开发了973.5平方公里,实际可用建设的增量用地却接近为零,“工业上楼”成为深圳发展的重要选择。所谓“工业上楼”,即通过合理规划建造高层厂房,解决产业空间高需求与土地稀缺的矛盾,让城市产业获得新的升级,促进产城融合,共同发展。
2023年,由深圳市产城融合促进会主办的《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上楼”设计指引》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首个“工业上楼”设计标准。
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2015),是全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项目前身为茅洲山工业园,是宝安众多老工业厂区中之一。2012年开始“工业上楼”的改造,不仅让低矮老旧厂房改头换面,还提升了产业空间。以近3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创造了约16.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园区主体建筑是23层的科创大厦,高近100米,提供工业空间15.5万平方米。大厦标准层承重750公斤/平方米,可以满足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多米体育、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荷载需求。目前,园区入驻科技企业180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形成了以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生产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全国首个百米装配式“摩天工厂”— 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即将竣工(2023)。项目包括生产厂房、研发办公、配套宿舍、餐饮、商业等。建筑层高最大10米,可满足生产多样化需求的超高层标准产业空间。厂房首三层设计荷载2.5吨/平方米,方便大型货车开到三楼装卸,其他楼层650公斤/平方米,普通小汽车可以乘电梯上楼。
目前,深圳“工业上楼”尚在起步推广阶段,能否取得完全成功,尚需时日考验。
深圳城市建设成就是在独特的时空背景产生的,如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毗邻香港的地理便利,移民城市的人才优势等等。由于时代、区位、社会环境的不同,深圳经验不可能被简单复制。
深圳城市建设仍在发展变化之中,过去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未来的路才能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