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体育PAGE 题 目: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及前景 摘 要 与传统的现浇建筑体系相比,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因所有构件均为工厂制作,精度和质量好;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求。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设计化、趋同及多元化多米体育、高技术化和人性化,而装配式建筑在建筑发展趋势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技术创新、全面工业化、绿色建筑材料、施工方便等等。因此研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首先阐述相关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阐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特征,接着分析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预判。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第1章 引言 1 第2章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 2.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史 2 2.3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2 第3章 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3.1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5 3.2 装配式技术标准体系缺乏 5 3.3 产业管理不完善 5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的对策 6 4.1 逐步完善政策 6 4.2 技术发展标准化 6 4.3 发展趋同及管理多元化 7 第5章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1 PAGE 9 第1章 前言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构件、部品、材料在工厂中预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最后通过浆锚或后浇混凝土的方式连接形成的建筑产品。与传统现浇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具有缩短工期、减少现场劳动力、提高建筑质量等优点。在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传统建筑业的施工方式已经不符合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发展装配式建筑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提高企业的建设能力。 近些年,国家为了大力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先后设立几个城市为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2013年以后,随着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作的深入,推动装配式建筑向房地产领域发展,装配式建筑工程开始由试点示范发展到规模化应用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发展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进行的建筑物生产和经营的新型建造方式和组织形式,是我国建筑业历史性的改革。我国城镇建筑大多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标准的执行难以制式化,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目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用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建材,标准构件能够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安装,且拆除后可以回收利用,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要推进这项工作。 第2章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1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住房紧缺和劳动力匮乏,欧洲兴起了建筑工业化的高潮,各国开始采用工业化装配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预制装配式)建造住宅,英、法、苏联、东欧在20世纪60-60年代重点发展了以装配式大板建筑为主的建筑工业化体系。70年代早期,美国开发了盒子结构式房屋、大板装配式房屋、活动住房等数种预制建筑体系。瑞典和丹麦的建筑工业化也在该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在亚洲地区,日木于60年代为解决“房荒”问题,开始采用工厂生产住宅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制造。80年代,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开始引进预制技术。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建筑工业化发展较为成熟,2007年数据统计,美国12%的独户住宅和低层多户住宅都是由模块住宅制造商生产的。目前预制装配式结构在混凝土结构建筑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约为35%,欧洲约为30%~40%新加坡、新西兰、日本则超过50%。这些国家的建筑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美国为例,其主体结构构件实现了通用化;各类制品和设备实现了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各种建筑部品与预制构件、轻质板材、室内外装饰材料以及相应设备产品种类丰富,用户可以通过产品目录从市场自由选购。 2.2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将预制加工厂预制的构件,通过机械吊装的方式,把零散的预制构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传统的施工方式:在设计阶段仅从建筑体建设结构出发,不考虑施工方法等;施工采取露天现场手工作业的方式。而新型的装配式建筑,采取的是标准化设计,预制场生产,现场吊装作业的模式。装配式建筑适合做大工业厂房多米体育、标准办公楼及标准住宅等,但因成本偏高、技术难度大多米体育、质量及刚度难以保证,推广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归纳如下: (1)建筑技术创新 装配式建筑是21 世纪世界建筑业技术发展的主流,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为框架体系的全装配式多层或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而与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梁、柱框架配套的外墙、屋面、内墙、楼板等材料全部采用预制的、工业化生产的、可在现场施工、安装、组装的新型多功能的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建筑材料构件。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建材业和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建材业和建筑业生产建设仍处在粗放型生产阶段,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建设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与国外相比,我国建设的劳动效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左右。为此,国家十分重视并已提出要加快实现建材业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提高建筑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的目标和措施。实现建材业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尤其是要开发新的建筑体系,推动建筑材料的部件化。装配式建筑体系是多年来国外开发成功的建筑科技成果。目前这种建筑体系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广泛采用装配式建筑体系中预制混凝土构件。作为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正是因为适应建筑产业化的要求,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建筑业的关注和重视。 (2)从生产到建筑使用实现工业化 装配式建筑可以实现建筑墙体部件化。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根据建筑墙体需要,在工厂里加工成墙体部件,在工厂制作成整体墙板、梁、柱、楼板,并可在构件内预埋好电气件、水暖用件、窗户。还可根据需要在生产工厂将墙体装饰材料制作完成。装配式建筑构件工厂生产,使产品精度高,产品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集成化,技术标准易于统一。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运送到工地后可进行装配,每道工序可以像设备安装一样进行现场安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生产。 (3)装配式建筑是新型建筑体系、绿色建筑材料 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发展健康住宅,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极大地推动了绿色建材的发展。一些国家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推行绿色建材认证,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控制。一般认为,绿色建材除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外,还必须是:安全无毒,对人体无害;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荷较小(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等),不污染环境;在房屋拆除后,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利用。因此装配式建筑构件适应墙体改革和建筑节能的要求。整个体系主要由水泥、砂、陶粒等轻质材料组成,构件强度高而重量轻,填充不同材料可以满足保温隔热和建筑隔声的要求,建成的大板建筑,防水隔潮,住居舒适。这种建筑体系材料的耗能和释放的CO2 都很少,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材料。 (4)施工方便,解决冬季施工难问题 装配式建筑可以根据现场要求制作需要的墙体构件,现场组合安装,减少工作量,减少现场湿作业量,施工方便多米体育,施工周期短,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建筑成本,具有可钉、可粘贴等优良性能。据测算,装配式建筑构件可提高工作效率2~4 倍。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是在工厂车间内生产完成,在冬季也可以生产,运到施工现场组装,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季施工难的问题。 (5)轻质 装配式建筑是同体积混凝土构件重量的1/2~1/3,从而减轻建筑物的基础荷载,节省建筑物基础投资和总投资;减轻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施工速度,节约人力物力。同时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重量轻,可减轻运输量(与黏土实心砖比),可节约运输费用。 (6)高强,安全性好,抗震性能高,耐火性好 装配式建筑具有强度高、耐久性、耐候性、防水性、抗震、耐火、隔音、气密性能好等特点。由于大量使用轻质材料,降低建筑物自重,同时大多数构件已构成一体,增加装配时的柔性连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装配式建筑耐火极限达到国家A 级标准,属于非燃烧物体,满足建筑物耐火极限要求。装配式建筑构件隔声量大于50dB(A),满足建筑物隔声要求。能够为室内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产环境。 (7)保温、节能 装配式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非常好,可以根据节能要求,安排生产符合性能要求的产品。满足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要求,使室内空调与采暖能耗大量降低。正是装配式建筑构件的低导热性,使其可以满足建筑墙体保温的使用要求,其主要优点为:(1)可以避免产生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下,热损失减少约1/5,从而节约了热能。(2)由于内部的实体墙热容量大,室内能蓄存更多的热量,可以使室内温度变化减缓,室内温度较为稳定,生活较为舒适。在夏季,能减少太阳辐射热的进入和室外高温的综合影响,使外墙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得以降低,有利于使建筑冬暖夏凉。(3)综合经济效益很高装配式建筑同其他轻质材料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一种全新的建筑节能体系。同时装配式建筑生产是全自动化生产,具有绿色施工和设计、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产品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在墙体材料行业中有其独特之处,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上所述,我国墙体改革及建筑节能,主要发展方向为轻质、保温、利废、节能、节地、减少环境污染,产品生产应用工业化,发展生态建材,同时满足建筑的性能,轻质保温的装配式建筑完全符合上述要求,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将是建筑业发展必然之路。 第3章 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设立了一些试点城市和产业基地,但有些政策不利于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推广。由于PC ( 预制混凝土) 构件厂所生产的PC 构件被视为商品,要征收17% 的增值税,而其他建筑材料只收取4% 的税。另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需要从设计、生产及施工高度整合协调,国内现有建筑行业管理制度对设计、生产及施工分开管理,并没有考虑对设计、生产及施工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管理机制设计,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2 装配式技术标准体系缺乏 完整的混凝土预制装配技术标准体系没有形成,从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环节都缺乏标准,市场上没有适用于装配式施工的定额可供参考,也缺乏能够熟练掌握装配式施工技术的施工单位。虽然有的开发公司认识到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但一些承包商如设计、施工单位都不具备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开发能力。技术体系的不成熟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国的装配式建筑部品标准数量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完善技术体系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当务之急。 3.3 产业管理不完善 一个混凝土预制装配建筑产品项目的实施,需要设计、生产、施工多米体育、后期维护等环节。国内只有少数企业拥有优质建筑预制构件生产能力。同时,产业配套跟不上,缺乏配合的设计单位及施工企业形成整个产业链,所以无法满足建筑产品项目开发需要。对开发商来说,只有少数开发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及管理能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多数企业缺乏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能力。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善,装配式建筑生产过程包括建筑产品的前期研发、设计,到施工、后期运营维护,其中涉及的企业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工厂、施工单位等,所有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现在建筑产品产业链还不够成熟。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的对策 4.1 逐步完善政策 通过对大量先进装配式建筑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现代工业区、大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是建立在城市规划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广义建筑学的思想来指导设计、建设。也就是说,现代工业建筑的城市设计化,“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整合为一体。” 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导向共同作用,在新技术推广的前期,由于成本偏高,市场所起的导向作用有限,使装配式建筑发展速度较慢,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首先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设立专门部门负责装配式建筑完善及推广,出台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如资金扶持、拿地政策优惠、容积率奖励等。 4.2 技术发展标准化 高技术((High-Tech)一词起源于美国,一般指当代最高强、最先进的技术,高技术建筑指的是那些使用和表现了高技术的建筑。密斯曾对建筑下如此定义: “建筑是转移到空间的时代意志。”而高新技术正是时代意志的集中表现,因而,各个时期的建筑都有其高技术的代表。由于工业建筑呈现的形象是充满力度感的钢结构、简洁的造型、宏大而可无限生长的空间、精细的节点构造、协同运作的机器设备等等,而且其中蕴涵的往往是人类社会最为尖端的科学技术,所以工业建筑较为符合高技术建筑的设计思路:以第二代机器美学为基础,采用新材料和尖端技术,采用标准化预制构件,讲求材料的真实和精确的节点,来着意表现结构、设备、运动等与传统美学不同的技术美。 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通用、标准化的装配式建筑极有可能导致建筑样式的单调一致,这肯定不能为满足社会定制化的需求。然而过分强调特点,强调多样性同样会阻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程,所以必须根据建筑特点和业主的特殊需求,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将定制需求转化为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需求,同时采用工厂化、流水线、高度集成的协调作业方式,保证质量与高效率,满足业主的特殊需求。为了更好的实现大规模定制的需求,可以结合BIM等技术,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和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提前研判分析客户的需求特点,运用BIM技术仿真分析,通过建立模拟建筑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可视化的管理,以便及时评估产品的特性以及判断是否适合上市生产,从而提高预制件的大规模生产的合适性与创新性,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降低预制件的循环周期,保障预制件的性能,不断改进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创新与改良。 总之,参照国外先进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模式,我国也将经历预制装配建筑的集成化、标准通用化,最终达到定制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4.3 发展趋同及管理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强大的现代资讯技术使得远距离的模仿成为可能。建筑可以超越其所在环境和地点的限制,人们能够随心所欲的得到需要的形象。当代建筑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不再是各民族间差别迥异的传统建筑,而是全球性趋同的方格子建筑,这说明建筑趋同现象己经跨越传统和地域的界限,而成为全球性的了。 “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设场地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企业品牌的多元化,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事务所的参与等,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建筑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建筑文化趋同化的不断增加,发掘地域文化的精髓显得格外重要。国内外建筑师们在接受全球性的同时,也开始承认各民族、地区和地方文化的价值,在平等合作、竞争的同时,正在努力创造丰宣多彩的跨文化的特色工业建筑。 产业管理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基础,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包括设计、生产、施工、后期维护等过程,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构成建筑主体的构配件需要在工厂中预制,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安装,需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和现场装配施工的协调配合,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对企业间的协作能力有很高要求,其中地产开发商具有资金和土地的资源优势,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需要加强管理,发挥沟通协调机制,主导生产过程中的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为使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更好进行配合,可以通过组建建筑企业集团的方式在房屋建造过程中不断整合各企业间的优势资源,从而提高装配式建筑生产的效率。 第5章 结论 我国装配式建筑虽然还未广泛推广,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针对影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国外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成功经验,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政策支持、完善技术体系和相关工艺工法、产业配套、建立PC 构件生产基地,降低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成本,使装配式技术体系在建筑施工中普及,最终促进建筑产业完成转型升级。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实地走访,系统的研究了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技术标准完善、产业管理不完善和装配式工程成本较高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装配式施工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并对现有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模式,并给予论证性建议,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运用最大化,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Wei-Ling W .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Structures[J]. Value Engineering, 2018. [2] Yanfei W , Zhengjun Y .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J]. 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 2017. [3]吴伟,朱庆涛,姚守俨,孙弋宁,佘植镔. 基于BIM技术的中建时代广场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J]. 绿色建筑,2015,06:26-29+33. [4]李欣兰,黄玮征. 建筑工程BIM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建筑经济,2016,04:105-110. [5]黄道军,颜斌,文江涛,樊冬冬,赵庆科,李晓亮. 腾讯北京总部大楼项目基于BIM的工程施工综合应用[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6,02:16-22. [6]徐国红. 基于BIM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6,18:188-1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doc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doc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